“面子”的魔力
“面子”的魔力 更新时间:2010-7-12 0:03:46 人人都要面子,基金从业者也不例外。不过,相较于普通人,基金从业者似乎更看重面子的意义。 最近有一则新闻,谈及有四只基金由于规模的快速缩水,已经逼近了法律规定的清盘底线,也就说,可以解散了。但奇怪的是,时至今日,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有哪只基金主动站出来说:“我要清盘。”虽然“身体”已孱弱不堪,但这些基金依然在外人面前强撑着一副健康的模样,究其原因,无非是为了基金公司的“面子”。 加上最新获批的纽银梅隆,中国基金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61只。在十余年搏杀中,基金公司也在规模和地位上形成了三六九等的梯队,强者坐拥数千亿规模,吃香喝辣并且在A股市场上翻云覆雨,弱者则抱着基金公司的金字招牌,却连小康都是一个梦想。这种不对等的地位,却愈发刺激了那些中小基金公司对“面子”的看重:既然在规模上赢不了那些大佬们,但在面子上却绝不能输给他们。于是,就有了这种该清盘却始终不肯清盘的怪胎基金。 在正常的投资者眼里,这种行为是不可思议的。因为就基金运营而言,其成本并不低,无论是基金经理的工资奖金,还是基金公司为之配套的各种人力财力成本,加上银行巧立名目的种种盘剥,基金规模必须达到一个合理水平,基金才能盈利。而这些逼近清盘底线的基金,从基金公司的效益角度而言,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,因为持续的时间越长,其带来的亏损就会越多。但在基金公司眼里,“账”却不是这么算的。 按照基金公司高管的说法,如果谁成为业内第一只出现基金清盘现象的基金公司,那对其负面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。因为基金业与其他行业不同,基金公司与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是行业存在并且发展的基础,一旦某家基金公司出现了基金清盘现象,那基民就会产生对其所购买基金的担忧,进而蔓延至对该基金公司乃至基金业的担忧,从而摧毁了基金业的生存基础。“多米诺骨牌”式的信任危机,是业内任何人都承担不起的。 “账”仅仅算计至此吗?其实,基金公司高管们堂皇理由背后,有一层深意未能言明,那就是,真正输不起面子的,是基金公司的掌门人。在61家基金公司的明争暗斗中,很多行为并非出于市场化,更多的,是掌门人之间的斗法:在同等级的公司之间,在不同等级的公司之间,人人都要争夺那“一口气”,以证明自己并不输于别人。在这种背景下,一旦旗下基金出现了清盘现象,那对掌门人而言无异于“奇耻大辱”,其在基金业的身价也会一落千丈,这自然为掌门人们所不能接受。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,其根子上的原因,其实只有一个,那就是,尽管基金公司常常自诩以市场化的方式竞争,但从实际表现来看,却摆脱不了行政干预与国企运作的色彩,掌门人的“一言堂”可以渗透在基金运作的每一个环节,自然,其需要肩负的责任也就更重。因此,要面子的不是基金公司,而是具体某个人,这就是“面子”在基金业的魔力所在。言至于此,大家其实也不必深究,基金公司总归有法子来保住这些基金不至于清盘。
本文地址:http://cj.cj8808.cn/14344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